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代表刊物有哪些
新文化运动时期创办的刊物有《新青年》、《每周评论》、《晨报》、《国民公报》、上海《时事新报》、《民国日报》。其中《新青年》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。相对而言,《新青年》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。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,群益书社发行。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,并且宣传倡导科学、民主和新文学。
《新青年》、《每周评论》、《新潮》《星期评论》、《建设》、《少年中国》、《曙光》、《新社会》、天津学生联合会报》、《觉悟》、《湘江评论》、成都的《星期日》、《武汉星期评论》、《浙江新潮》最著名的是陈独秀等人主编的《新青年》
九一八事变中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属于左翼文化创作的作品有哪些
1930年3月2日,经过党的建议和筹划,有党内外作家参加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(简称左联)在上海正式成立。随后,中国社会科学家、戏剧家、美术家、教育家联盟(分别简称社联、剧联、美联、教联)以及电影、音乐小组等左翼文化团体也相继成立。10月,各左翼文化团体又共同组成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(简称文总)。
这支左翼文化新军在党的领导下,积极从事马克思主义宣传和革命文艺创作等活动,兴起了一个很有声势和实力的左翼文化运动。
左联和其他左翼文化团体先后创办《萌芽月刊》、《拓荒者》、《文化月报》、《北斗》、《文学》等几十种刊物,创作和发表了大量为群众所欢迎的作品。这些作品反映了新军阀统治的祸害、帝国主义侵略的罪恶、城乡经济的衰败,以及劳动人民和小资产阶级的痛苦与要求,在题材与表现形式的多样化、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,都达到新的水平。
如鲁迅的许多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光芒的战斗杂文和其他文学作品,茅盾的刻画20世纪30年代中国都市社会的现实主义力作《子夜》和其他短篇佳作,还有老舍、曹禺、巴金等许多作家的优秀作品,不仅在当时脍炙人口,而且艺术魅力经久不衰。特别是九一八事变以后,一大批号召人民奋起抗日救亡的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,包括小说、散文、诗歌、戏剧、电影、音乐、美术、新闻通讯等等,充满高昂的爱国主义激情,对于推动群众性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,发挥了战斗号角的作用。
左翼社会科学工作者翻译出版了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。据不完全统计,从1927年8月到1937年6月,翻译出版的马克思、恩格斯、列宁、斯大林等人的著作达113种之多。《资本论》(第一卷)、《反杜林论》、《政治经济学批判》、《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》等著作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,都是在20世纪30年代前期问世的。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,左翼社会科学工作者特别注意宣传介绍辩证唯物论,这较之20世纪20年代前期着重介绍唯物史观的情况是一个前进。
20世纪30年代初,郭沫若写的《中国古代社会研究》,是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研究中国历史的著作。此外,哲学、经济学、政治学、社会学诸学科也出现了一批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论著,成长起像李达、艾思奇、王亚南、郭大力等一批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。
新文化运动初期创办的刊物有哪些
新文化运动时期创办的刊物有《新青年》、《每周评论》、《晨报》、《国民公报》、上海《时事新报》、《民国日报》。其中《新青年》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。相对而言,《新青年》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。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,群益书社发行。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,并且宣传倡导科学、民主和新文学
六大刊有哪些
1、《外语界》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,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、全国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、全国大学英语四、六级考试委员会、高等院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协办,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。
2、外语教学与研究
北京外国语大学《外语教学与研究》编辑部编辑。
3、中国外语
《中国外语》创刊于2004年9月,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、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的综合型外语学术期刊。
4、现代外语
《现代外语》杂志属于外语学习专业刊物。
5、外语教学
《外语教学》杂志系中国常用外国语类核心期刊,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,第二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。
6、外语研究
《新青年》、《每周评论》、《晨报》、《国民公报》、上海《时事新报》、《民国日报》。
1、《新青年》: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,原名《青年杂志》,第二卷起改称《新青年》。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。自1915年9月15 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。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,群益书社发行。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,并且宣传倡导科学、民主和新文学。
2、《每周评论》:陈独秀、李大钊办《每周评论》的意见,得到张申府、周作人、高一涵的支持,加上胡适、钱玄同、刘复、马裕藻、沈尹默等人对《每周评论》也支持。最后确定《每周评论》编辑部设在北大红楼文科学长办公室,发行所设在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米市胡同79号安徽泾县会馆。参加的人交5元大洋,做开办经费。
3、《晨报》初名为《晨钟报》,1916年8月15日创刊。李大钊曾任第一任总编,并写代发刊词《晨钟之使命》,不久辞去。1918年9月,因刊载政府向日本借款消息被封闭。同年12月,报章改名为《晨报》后重新出版。 由于《晨报》先后依附多位军阀,1928年6月,国民党军队进入北京后一度停刊。1928年8月5日,由阎锡山操纵再度出版,改名《新晨报》。阎锡山撤出北京后,恢复《晨报》报名。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中国的“九一八”事变后,依附南京国民党政府,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停刊。
扩展资料:马克思主义报刊经过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,中国出现了第 1批马克思主义报刊。它们是在中国共产党建党过程中诞生的。
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在1920年 5月成立后,很快就出版了一批马克思主义报刊。这年8月创办了通俗的工人刊物《劳动界》,9月将《新青年》改组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,11月创办了秘密的刊物《共产党》。
同时,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创办了《劳动音》,广东共产主义小组创办了《劳动者》、《劳动与妇女》等。这些报刊宣传马克思主义,介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的经验,介绍马克思主义同无政府主义、社会改良主义所进行的斗争,为中国共产党建党进行了思想与理论准备。这些报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,是中国新闻史上的新现象。它们的出现,标志着中国报刊进入新的发展阶段。
1915年正式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的 是谁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的报刊是什么
1915年,正式吹响新文化运动号角的人物是陈独秀。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的报刊是《新青年》。
1915年9月,陈独秀在上海创办《青年杂志》,后改称《新青年》,号召青年向陈腐的封建思想展开斗争,并提出“民主”与“科学”两大口号,公开向传统的封建思想文化挑战,发起新文化运动.